长期素食对人的身心有哪些影响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丰富,素食主义蔚然成风。据统计,中国的素食人口已经超过万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常摄入大鱼大肉等油腻食物,会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许多疾病。因此,許多人开始喜欢上了素食,有的人终年不吃肉。
素食被认为是一种健康长寿的饮食方式。
◆◆◆
英美两国科学家曾做过大规模的调查和实验,结果显示,素食者的平均寿命比社会平均水平要高。不过科学家们也发现,大多素食者更具健康意识,饮食更节制,在生活方式上也更自律。
素食者的体力耐力比肉食者高出几乎一倍!
◆◆◆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费希尔曾作过这样的实验,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只是将手平举,看谁举的时间长。参加试验的人,肉食者15人,素食者32人,结果肉食者中只有2人能举臂过一刻钟,而未达半小时,但是32位素食者有22位举臂时间超过15分钟,15位超过半小时,9位超过1小时,4位超过2小时,1位超过3小时。
中国素食文化的渊源
◆◆◆
素食的传统在中国可以从梁武帝萧衍讲起。这位虔诚的佛教徒曾颁布了《断酒肉文》。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已经提到了一些素菜的制作方法。到了唐代有了花样素食。北宋都市中出现了市肆素食,有专营食素菜的店铺,《梦粱录》中记载,汴京城内的素食多达上百种。明清时,素食的发展可谓生机勃勃,尤其到了清代,素食终于形成宫廷素食、寺院素食和民间素食三大支系,如今也被人们简称为宫素、佛素和民素。
清宫紫禁城中,御膳房专设“素局”,可制作多种美味素菜。寺院菜则或称佛菜、释菜、福菜,僧厨则称香积厨,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寺院香积厨挖空了心思,可以用白萝卜或茄子加发面等原料制成“猪肉”,可以用豆制品、山药泥烹制出“油炸鱼”,可以用绿豆粉掺水仿制成“鸽蛋”,用胡萝卜加马铃薯仿制成“蟹粉”。所以,中国自古就有食素的习惯。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
81岁的覃老就是素食主义者之一,他从退休就开始不吃肉,已经坚持20多年。有一天,他忽然摔倒了,造成股骨骨折,疼痛难忍,医院。医生告诉他,他体内严重缺钙,需要补钙,应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奶类、豆制品食物。
目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以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最容易出现饮食偏差,进入不少营养误区。有的老年人到了晚年,一改过去的饮食习惯,开始吃素,希望以此长寿;有的糖尿病患者听说需要控制饮食,不仅不吃甜食,也不吃肉了;有的肿瘤患者听说“红肉致癌”,就坚决不吃肉了。单纯的素食往往会使摄入食物的营养成分比例失调,导致机体出现健康问题。
其实不论是素食也好,荤食也好,奉行者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