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的CT和那只幸运的橙子

  石破天惊的CT和那只幸运的橙子

中流砥柱:CT

1.石破天惊:X线的延续和发展

X线的发现为探测人体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X线就束手无策了。于是,科学家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X线技术的不足。

年,医院照管放射科的工作。科马克很快就发现X线在诊断上的缺点,由此萌发了对其进行改进的念头。年,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这个发现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为科马克和CT重建原理

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菲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一种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线放射源的简单扫描装置。年9月,亨斯菲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同年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仰卧于检查床接受头部扫描,这次试验非常成功。

图为亨斯菲尔德和人类首次头颅CT检查

此后的年,世界第一台正式应用于临床的CT诞生,当时仅用于颅脑检查;当年4月,亨斯菲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时代的到来。年,RobertLedley制造成全身CT,检查范围扩大到胸、腹、脊柱及四肢。CT的问世在医学放射界引起了爆炸性的轰动,被认为是继伦琴发现X射线后,工程界对放射学诊断的又一划时代贡献。

图为RobertLedley制造的全身CT

2.转与不转:代代进步

如今,CT技术已经经历了多代的发展和更新:

第一代CT:第一代CT机多属于头颅专用机,而且每个断层扫描1次要3~5分钟,再传输成影像总计需要约7分钟。其机械性运动属于「平移-旋转式」(下图A),X射线管每次旋转1°,总共转°。该设备只有一到三枚侦测器,而其X光呈线束状。由于这些扫描设备有很大的声音和振动,早期病患对CT检查均有不愉快的记忆。

第二代CT:与第一代不同的是扫描器有多枚探测器,约3~30个,且X光由线束状转换成5°~20°的小扇形束状;机械性运动仍属于「平移-旋转式」(下图B),旋转角度亦从1°变为5°~20°,因而扫描时间大大缩减,只需20~90秒便可得到一个断面影像。

图A为第一代CT原理,图B为第二代CT原理

第三代CT:采用30°~45°宽扇形X光射线配合对侧一排数百个探测器做同步°旋转,即旋转-旋转式(下图C)。速度更快,只要2~9秒甚至更短时间内便能完成一个横断面的影像,可对全身进行扫描,而且机器的声音和振动也大幅减少,患者友好性增加。这也是临床应用最广的一代CT。

第四代CT:其特点是探测器固定排列°,球管可以绕着受检体连续作度旋转,即旋转-静止式(下图D),扫描时间更可以缩短到单一断面1秒或少于1秒。

图C为第三代CT原理,图D为第四代CT原理

第五代CT:又称为超高速CT、电子束CT(EBT),出现于年,采用电子束扫描方式(传统CT机采用机械扫描方式),扫描时间非常短,约50~ms。EBT的特点是除了用于传统CT成像外,还可用于对血流速度的测定。

图为第五代CT原理

螺旋CT:螺旋CT出现于年,属于第三代CT,即旋转-旋转模式。其采用滑环技术,能连续旋转进行容积扫描,通过图像重建可以获得任意方向的剖面图像,同时可以减小部分容积效应的伪影。螺旋CT扫描速度快,特别是对心脏等不停运动的器官,例如PhilipsCore极速之心层CT的心脏成像时间分辨率达到30ms,极大的减少了心脏搏动等产生的伪影。

图为螺旋CT原理

总之,所有的改进都是为了一个原则:以患者为主,缩短扫描时间,提高分辨率。

3.科技加身:所向无敌

CT技术发展到今天,从最初的一个部位成像需要几分钟,到现在的几秒、亚秒,甚至可以对不断跳动的心脏进行「冻结」成像,可谓突飞猛进。不仅如此,随着探测器数目的增加及MPR、MIP等后处理技术的发展,CT的功能越来越全面,人体全身上下无所不能,还出现了双源、能谱CT等具有特色的CT设备,甚至还能与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结合。

图为CT联合3D打印制作的连体婴的内脏模型

总之,CT作为传统X线检查的改进和延续,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学的中流砥柱。

后起之秀:MR

1.幸运的橙子

年,也就是首台CT扫描仪问世后的第二年,荷兰科学家罗伯·洛赫尔开启了最初的核磁共振研究,并得到放射学界众所周知的核磁共振图像——诺丁汉的橙子。由这个幸运的橙子起步,磁共振成像开始了其成绩斐然的应用生涯。年12月3日,罗伯·洛赫尔和同事获得了全球第一幅人类头部的核磁共振图像。

图为诺丁汉的橙子

2.谈核色变,被迫改名

医院只能看到「磁共振室」,而没有前面那个「核」字,据传原因在于:年末,美苏核危机愈演愈烈,着眼于这一历史背景,美国放射学会推荐将核磁共振(NMR)改为磁共振(MR),以此缓解民众尤其是患者对于核医学的担忧,磁共振成像的术语也便沿用至今。

3.超导现身,突飞猛进

就在改名的这一年,全球第一台超导磁共振PhilipsGyroscanS5出现,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医用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同年,在荷兰莱顿大学诞生了第一个具有主动屏蔽功能的磁体。一年之后的年,世界上首个表面线圈出现,所获图像可以显示非常小的细节,再次引起放射学界的轰动。

图为人类首台超导MR及眼部成像

之后,MR新技术层出不穷。从机器外观改进、体积和重量减小、孔径增大,到不同部位线圈和不同序列的开发,再到磁场强度不断的提高以及多种功能性成像如DWI、SWI等的出现,甚至与PET相结合形成PET-MR,磁共振技术越来越全面和可靠,其应用也将越来越广。

结语

医学影像学发展至今,X线、CT和MR三者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为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我们得以借助「云」计算技术将各种影像检查设备进行互联互通,从而提供更为高效、精准的影像诊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更多的未知和惊喜正在不远的未来等待着我们的发掘,医学影像学也必将一如既往的大踏步前行。









































白癜风治疗医院
皮肤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asongcate.com/czcf/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