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的ldquo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
今天长虹诗社雅集,廖铨钊先生告诉我,脍炙人口的“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疑为伪作。接着他讲了一些疑点和理据,我还嫌不够过瘾,干脆冒昧登门要了三篇文稿,细读下来,果真证据确凿。
“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出自明代李孙宸《两榄风景地势》(全文附后),描写的是古时候小榄的风光,遣词生动、朗朗上口,据老人讲解放前就有传诵,如今早已成了小榄镇文化旅游的标语之一。
廖先生查考文字出处,发现最早见于年脱稿的《小榄镇初志》,此后《中山文史》第九辑(年)、《小榄菊花文化》(年)等多次记载,皆认为《两榄风景地势》是明代李孙宸作所。廖先生指出三点谬误,第一是李孙宸卒于崇祯七年(年),但文中个别景貌却出现于清代以后;第二是文中所载本乡人口数与明末情况不符;第三是文法不通,不似大文豪李孙宸笔法。
01
景貌破绽
“五松六路三丫水”我不熟悉,“一洞梅花十二桥”我是知道的,我在下基住过十年,梅花洞、十二桥几乎天天路过,用家乡的粗话讲,那叫“脚毛留一担”。廖先生讲梅花洞成名于清代何栻园林“东林白雪”一景,有诗云“千树梅花一寺孤”,据说园内种植梅花千株,花开时清香四溢,人行其间恍如走入神仙洞府。何栻园林确是祖上何吾驺罢官返乡后所辟,问题是何吾驺崇祯八年罢官,李孙宸早在崇祯七年就病故了,无论如何李孙宸与梅花洞确是无缘。廖先生又推测,十二桥景貌始于清末民初,若是如此,名句“一洞梅花十二桥”只能是近世之作了。
《两榄风景地势》还有“东有跃龙、西有起凤”之句,跃龙桥建于何时?廖先生是个有心人,他一共查到五种说法,我认为其中最确凿的是《中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年)所载“属清代古建筑”。但会不会是明代桥毁、清代复修呢?确有此说,但无依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只有何仰镐所著《榄溪特辑》(年前)讲的“清乾隆十三年贡生何绍禹倡修”。
“飞驼直上通天桥”之句就更神了,我读到廖先生的文稿差一点笑出声来。原来“通天桥”不是桥,它是飞驼岭坟地上几条架在水坑上的青石板,仙人下葬、魂魄登天,此为通天意也。如此看来,《两榄风景地势》不像正经文章,更似戏谑之作。
02
人口谬误
以上几处为景貌描述之破绽,虽则言之成理,但毕竟是廖先生一家之言,仍待进一步考证。然而,《两榄风景地势》所讲“烟户人丁共十数万”就是无法辩解的大谬误了。据《小榄镇初志》所记,万历年间榄乡人口约人,到崇祯朝一下子涨到十数万人根本不可能。又不是战书战报,何必虚张声势?廖先生没有往下讲,我试着推论,此文要么是清代以后所写,如果确是明末文章,绝不是我先辈李孙宸的水平。
03
文法不通
至于文法不通,廖先生一共指出五点,我认为看似有理,但文法之事见仁见智,难作定论,在此不表。
到底谁写的“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小时候祖父告诉我是何吾驺写的,是何阁老为了骗太子来小榄谋逆,刻意宣传小榄的风光。无独有偶,廖先生祖父给他讲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何吾驺是忠臣,为什么流传下来的传说总是负面的多?我想,一则他效忠的朝廷本来就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二则他是大地主阶级,所谓的土豪劣绅;三则他性情刚直,得罪人多称呼人少。奇怪的是,不知何故80年代《小榄镇初志》却考证为李孙宸所作,可惜执笔者已故,如今无处追问了。
依我猜测,既然祖辈流传“何吾驺骗太子来小榄”的故事,定必是有个出处。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那自然是无中生有的故事,可是哪里来的故事呢?我看极可能是后世说书人的创作,《两榄风景地势》一文便是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而仿写的。细读此文,的确不像大家手笔,用廖先生的话讲,“结构松散,东拼西凑,无一气呵成之感”。
临近菊会,廖先生的文章既扫兴又打脸。不过也难讲,看菊会的乡亲大概只关心景点打卡和吃羊肉串,这种文章是没人看的。
附:《两榄风景地势》
两榄一乡,风水形势,东西两海⑴,大溪数十里,围绕一乡。楼房屋宇,联络不断,火烟相盖,烟户人丁共十数万⑵。人如蚁队,路上往来,时时川流不息。乡内山峰五座⑶,金木水火土,名为五星聚境,旗鼓把门⑷,百官朝拱。九龙入洞于乡内⑸,双美拱桥通两榄⑹,开元古寺⑺内有梅花泉⑻,飞驼直上通天桥。三墟六市⑼,九洲八景⑽,东有跃龙,西有起凤⑾,登云望月⑿,渔翁归晚,老树巢鸦,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⒀。岁岁菊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
延伸阅读:小榄清官鼻祖——李孙宸
延伸阅读:世人应识何吾驺
延伸阅读:读史札记——关于何吾驺
李钜章倘若喜欢,请您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