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明清处于小冰河时期,那么三百年前
今年夏天,很多地方都发布了高温预警,气温好像说冷就冷,说热就热。气候怎么可能说变就变呢?
其实历史上还真有那么几段时间气温突然变得很低,这些时期,被称为“小冰河”时期,比如说距今很近的明末清初就非常的寒冷。
甚至许多学者认为,明朝灭亡和这次气候变化不无关系。那么年前的夏天,到底有多冷?
盛夏如春冬寒冷的气候对当时的人们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国南方靠近赤道,通常气温较高,很多南方朋友据说在冬天的时候,都没有见过雪。
而根据记载,明朝末年的时候,广东地区一连数年都会下雪,其中,降雪厚度最厚的一次竟然达到了1米。
再稍微往北一点的南京,这一地区的河流出现冰冻的情况,人们可以在河面上嬉戏打闹,这在如今的南京地区是不可想象的。
南方很多果树不结果,甚至因为气温太低,有的连花都不开,连江西地区的橙子、荔枝、槟榔等都一直无法采摘。
南方如此,那么北方地区的低温就更加严重了,据有关记载,锦州地区七八月份的时候,路边都有人被冻死。
草原上更是奇寒无比,牧草大量枯死,出现“白灾”,这种打击导致草原上的生存压力骤然上升,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
这一时期不但中国是这样,世界整体气温都在下降,比如从英国当时的一些油画上可以发现,虽然绘制的不是冬天,但人们已经可以横穿结冰的泰晤士河了。
明清“小冰河”时期持续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气温骤降最剧烈的时期之一。
并且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伴随而来了各种地质灾害,病虫害,与严寒一起给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百姓苦不堪言。
冰期原因严寒如此可怕,那么它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之所以会出现“冰期”,原因大概有三大条:
第一个原因就是火山大量喷发,据统计,当时火山出现集中喷发,并且喷发的时间很长,携带的二氧化硫等较多,这样颗粒物和二氧化硫,被带到空中,形成气溶胶一样的物质。
这些物质和颗粒物结合,就可以达到保护层一样的效果,阻碍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减少,因此,地球气温骤降。
比如年的坦博拉火山爆发,这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导致了全球气温骤降,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夏季降雪的现象,这一年也被称为“无夏之年”。
因为这一理论有直接证据,学界大多采用这一种说法。
第二个原因是米兰科维奇循环理论,这一理论简单地说是地球公转的轨迹是椭圆形的,远日点温度低、近日点温度高。
地球自转又会导致日照在不同纬度之间不一样,再加上地球的自转轴会有一定的摇晃,这三个变量会导致地球的受热不均匀。
以北半球为例,如果上一年的积雪,在下一年由于热量不够而没有被融化,那么,就将会产生累积,积雪反射太阳光,就会造成热量流失。
这样的热量损失虽然很小,但是一旦时间跨度变长,年复一年的冰雪增加,北半球就会变冷,辐射全球,就会将地球推向冰河世纪。但是这一理论有它的缺陷,并未被广泛接受。第三个原因是太阳活动减弱,当太阳黑子的活动范围减小时,太阳辐射就会相应地变低,这样到达地球的热量就将减少,所以影响了气候。
太阳学家爱德华·沃尔特·蒙德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太阳黑子的数量减少,再加之当时的树木年轮和碳14分析,当时的太阳活动小得多,因此,到达地球的热量就少。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无比的渺小,唯有组织起来,方能与之相抗。
但受制于封建时代的生产力所限,在如此程度的自然灾害面前,统治阶级显得束手无策,这也使得历次“小冰期”都对我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影响。
历史上的冰期从我国历史来看,气候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国的第一次小冰期,发生在周朝。当时出现了气温骤降,粮食减产甚至无法生长,由于气候变化,北方的少数民族被寒冷影响得更大,因此南下侵略。
周朝本就因为气温下降,粮食产量降低,出现统治危机,再加上统治者昏庸无能,周幽王竟然“烽火戏诸侯”。
这主要三个原因,导致周朝不得不迁都,经济、军事大不如前,由此开始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时期。
第二次小冰期发生在东汉,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各地发生饥荒,百姓易子而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北方人口开始南迁,少数民族也不断侵扰中原,甚至最后发生了五胡乱华事件。
第三次小冰期发生在唐末到宋初,持续时间长,加上灾荒和战乱,人口大量减少。
第四次小冰期就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也可谓是多事之秋,气温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病虫害、瘟疫,百姓民不聊生,爆发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
北方草原气温更低,游牧民族生存难以为继,满族入关。再加上明朝本身的固有问题,多重打击下,最终明朝灭亡。
地球的气候实际上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自然环境面前,即使是现代人类依然显得渺小,何况是古代的人类。
天灾固然无法避免,但是若能在天灾面前团结一心,或许能将损失降到最小。若是统治阶级在天灾面前还敢中饱私囊,那么迎接他的就是农民起义的潮水,历史的走向也就发生改变。小结多年前,由于地球气候骤变,小冰期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严寒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接踵而至。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的便利,或许已经不能对古代这一时期的人们产生共情。但是根据冰期发生的原理,谁又能肯定地说,冰期不会再次到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