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鲜血梅花
一代宗师阮进武的死亡,留下妻子和儿子阮海阔。子报父仇思想的根深蒂固,五岁的阮海阔就注定了他的人生的使命是为父报仇。阮海阔长大成人,没有半分武艺,身体虚弱不堪,但他还是踏上了复仇之路。在寻找杀父仇人的漫途中,阮海阔遇到了胭脂女和黑针大侠。他辛苦找到了青云道长,帮助胭脂女和黑针大侠打听到他们想知道的仇人,却忘了问自己的杀父仇人。于是他决定去寻找另一个知道谁杀了他父亲的白雨潇,在漫游中他又遇到了胭脂女和黑针大侠,他将所打听到的情况告诉了胭脂女和黑针大侠。三年后的一天,当他遇到白雨潇时,白雨潇说,他的杀父仇人已经被胭脂女和黑针大侠杀死了。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替父报仇,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再要紧也再正当不过的事,而《鲜血梅花》是对“复仇”这一母题的解构,消解了复仇的必然性。
全文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飘”。“他觉得自己如一件衣服一样飘在喧闹的人声中”。文中反复出现的“树叶”这一意象也象征了这一点。和以往一往直前一意孤行的复仇故事不同,阮海阔的复仇之路显得“漫无目的”,他只是走着,循着“前路”的指引却数次偏航,被河流与集镇带走。
我们也很难说他最终“完成”了复仇,只能说,杀父仇人的死与他有关,这关联却也显得荒诞,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随机性,就像他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所做出的选择一样,一切都显得“莫名其妙”,或者说,呈现出一种“无常”感,但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似乎并非我们平常所感叹的“世事无常”,而是想说,“不重要,都一样”。选择走哪一条路,不重要;复仇是否应该由自己亲手完成,也都一样。甚至,复仇与否也一样不重要。不然,他何以在遇见青云道长的时候,先问出了胭脂女与黑针大侠的托付呢?这并非我们的人之常情,却是他的常情。
阮海阔是如何走上所谓的复仇之路的呢?
在他走上大道时,不由回头一望。于是看到刚才离开的茅屋出现了与红日一般的颜色。红色的火焰贴着茅屋在晨风里翩翩起舞。在茅屋背后的天空中,一堆早霞也在熊熊燃烧。阮海阔那么看着,恍恍惚惚觉得茅屋的燃烧是天空里掉落的一片早霞。阮海阔听到了茅屋破碎时分裂的响声,于是看到了如水珠般四溅的火星。然后那堆火轰然倒塌,像水一样在地上洋溢开去。
阮海阔转身沿着大道往前走去,他感到自己跨出去的脚被晨风吹得飘飘悠悠。大道在前面虚无地延伸。母亲自焚而死的用意,他深刻地领悟到了。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已无他的栖身之处。
没有半点武艺的阮海阔,肩背名扬天下的梅花剑,去寻找十五年前的杀父仇人。
——这一段太美了。
母亲用自焚告诉他,没有退路,你必须向前走。斩钉截铁的意志就这样被强加在了阮海阔的肩头,以至于往后的一路,在十字路口,在并不比十字路口显得坚决的前路,他从来没有回过头——无处可回首,他这一路本来也没有所谓前和后。
按照一般的范式,向前是复仇,向后是归途,对于阮海阔来说,复仇显得虚无缥缈,他只是漫无目的地飘荡,日复一日,机械地行走,而家的方向是灿烂如早霞的火焰,告诉他,复仇!复仇!
可复仇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他的父亲在他五岁的时候死在了前院的花丛中,那时候的他,对于父亲又有多少生动的记忆呢?对母亲来说,阮进武的威武是刻在她的眼与肉里的,所以她不惜用自焚来表现复仇的坚决,可这些对于阮海阔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他被告诉,却没有体验,他不懂。
“你将来一定要……”这样的话,耳熟吗?
小说的结尾,作者用一小段话粗暴地概括了阮海阔的前半生,像电影终场的走马灯,日复一日的行走不再被提及,值得纪念的记忆不过几百字而已。“现在”,“白雨潇已经离去了”。那么,以后呢?
在父亲死在花丛中的那个夜晚,他的人生也一起被带走了。
分享
点赞
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