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行当拉面毛开平的美女有多少人帮亲
“拉面毛”听过未?叹过未?
还没试过的开平靓女们,去幸福邮局那边叹下啦!
细线一根、自制“海棠粉”一盒、小板凳一张,
双手翻飞,细线崩抖,把脸上汗毛一一拔去。
脸上是轻飘飘的舒爽、耳边是絮叨叨的家常,
这就是开平的传统手艺,民间美容术——
拉面毛,俗称为“开脸”。
听一些婆仔讲,以前在新娘出嫁前,宗族里受人尊重的长辈必须给新娘“开脸”,寓意“别开生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拉面毛”还是一种时髦、盛行的修脸面方法,但随着80年代舶来美容方式的盛行,这一古老的美容传统手艺一度没落至近乎绝迹,只剩没能跟上时代步伐的手艺人在街头巷尾零散坚守。
到现在幸福邮局那横巷形成了“拉面毛一条街”更有摊主将业务拓展至修眉、祛痘、点痣等新兴项目,价位视顾客需求,从10元至数十元不等。
碰上周末天气晴好,这条不显眼的横巷中,10来张小板凳一字排开,大部分时间座无虚席。坐满想尝试传统手艺的爱美女士。
58岁梁大姐,自称入行40多年,她,从小就跟妈妈和外婆学这门手艺。说到“拉面毛”,她兴致勃勃:
“这个是自制的美容粉,有人叫白灰粉,旧时的人为了好听就叫做海棠粉。”梁大姐将白色粉末往顾客脸上一抹,然后扯一段细线,对折,绕圈,口咬一端,手指捏住另一端,在客人脸上的张、合、扯、拔……面毛便被悄然拉出。
梁大姐说,最近两年“拉面毛”的生意出现新景象:年轻女顾客多了,男客人也见惯不怪。
像“拉面毛”这种古老的行当在开平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这座城市的记忆。
时代的变迁悄悄改变着一些老行当的命运。几十年前街上还有“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叫卖声,有货郎担、打铁、补窝……;曾经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身影,曾经活色生香的场景,如今,因手艺无人继承,它们有的成为新闻中的“最后一个手艺人”,有的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正在渐渐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隐去。老行当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过时和被淘汰,它们最终的命运也不应该仅仅成为“消失的行当”博物馆里的展品。
让我们走进这些老行当,看看现在在开平,还有哪些老行当在顺应社会发展,重新焕发出新活力。
编写提供:碎粤神偷编辑:小编小熙
联系主编商务合作美食探店热点报料粉丝福利
-
本次活动参与方式点击阅读原文
赞赏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