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消失在时光里的地道苏州老味道,你尝过
美食
FOOD╲
苏州人在吃的上面特别喜欢挖空心思,苏州菜也曾以精细的刀工、地道的火功、漂亮的花色冷盆享誉全国。但时至今日,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传统小吃,没有再露“真身”。
无论是美食,还是美食背后的故事都是一出难得的好戏。那些快失传在世间的美食,是可能永远追不回来的遗憾…
灰汤粽
曾经是苏州的明星小吃,用秸秆灰浸的水(灰汁)拌入糯米包粽子,粽子包得比一般粽子松,打开的时候是不成形的。煮熟后是黄色的,入口比一般粽子绵软。
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此物。现在葑门横街还有卖,在葑门横街中间一段,早上才有,去的晚了买不到。
水晶汤圆
水晶汤团大如核桃,较一般汤团稍小,馅心主料是猪油白糖,皮子为水磨糯米粉,皮薄馅大,汤团先放锅里汆至金黄时,个个透明如水晶。
汤团端上台子,摊主会招呼顾客:“吃起来当心点,先咬破一小口,吃里面的汤汁!”如若不听劝告,心急慌忙,大口一咬,馅里滚烫的汤汁溅出来,就会烫痛嘴巴!
糖油山芋以前一到山芋上市,那店里便会在沿街处支起用红糖或黄糖煮的“糖油山芋”一大锅,由于制作工序多等原因,糖油山芋已经消失多年。
传统糖油山芋讲究的是师傅手下“细功夫”,选用红心山芋,放在涂上了一层菜油的生铁镬子里,再加水文火焖烧,并加入饴糖收膏起锅装盘。
橙糕苏州太湖东、西山盛产橙子,每逢农历九、十月间,洞庭东、西山的橙子成熟不久,橙糕就上市了。
橙糕色如新橙,灿烂如金,味道甜中带酸,食时满嘴芳香,口颊生津,橙糕还有醒酒的功效。
米风糕初出蒸笼的米风糕,大如圆盘,高及三寸,最奇的是,店主切糕不用刀,有人来买,就用线割,这是因为糕的质地特别松软,刀切易散不成形。
据《苏州小食志》介绍,此糕系“以糯粳米各半,淘尽晒干,磨为细末,加入酒酿发酵,入笼蒸熟即成。”
油氽团子选用上等糯米粉,夹心猪肉做馅,下锅油氽10分钟,等到外表变得金黄微微有些弹开来了,就差不多好了。
油氽团子口感外脆里糯,是一道很“熬饥”的点心,一口咬下,便有一股香气冒出,那味道,能引得旁人直流口水。那儿时熟悉的味道吃到的不仅是美味同时也是一种记忆。
麦芽塌饼馅料有赤豆沙和黄豆沙两种,再加上用糖制的猪板油丁和核桃肉。在饼的外层撒上芝麻,用猛火蒸煮。
蒸熟待饼凉后,在平底的锅上油煎,煎至撒芝麻的一面略呈金黄色,用刷子涂上用麦芽做的糖水,这时,清香扑鼻、黛青光亮、细腻甜糯的麦芽塌饼便呈现在面前了。
汤面饺汤面饺从前又叫“烫面饺”,汤面饺春分上市,立夏前后落市,是典型的时令小吃。汤面饺作为苏州的传统小吃,会做的师傅越来越少,年以后渐渐失传。
做汤面饺,面粉要炖熟,再用开水和面,这样面饺皮才滑爽Q弹,有劲道。笋要时鲜笋,煮熟后切末,去辛辣味。
三鲜千张包三鲜千张包,起源于湖州,经改良成为玄妙观小吃的千张包。很多80、90后苏州人都没有听过,不过问起40、50、60甚至70后,基本都吃过或听过。
千张包的馅由火腿、干贝、开洋、球尖以及三成肥七成瘦的夹心肉组成。千张包的“百叶”要用豆汁的“头汁”制作,细薄又有嚼劲。
鸡冻面冻鸡面是苏州传统冬令面,由于制作工艺繁琐,再加上老一辈面点师隐退等多种原因,冻鸡面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渐渐退出江湖。
一碗晶莹剔透的冻鸡面浇头,要选用放养的草鸡,且规定要用8个月到1年左右的公鸡。从草鸡浸漂焯水到文火“焐”等,一道道程序精工细作,要花8个多小时才“大功告成”。
两面黄两面黄是一种苏州传统的面食名吃,曾被称为“面条中的皇帝”,价格不菲。解放后就很少供应,消失已有二三十年,近年来在苏州老字号餐饮界再次兴起。
两面黄的吃法也很讲究,吃之前记得要翻个身,这样才能吃出“外脆里嫩”的最佳状态,一碗面配一碗蛋丝汤,一碟油,上来之后,喝口汤,再捞口面,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
豆芽嵌肉豆芽嵌肉,其精细程度简直可与苏州刺绣媲美。许多人别说吃过,就连听都没听说过。
之前的做法是将鸡肉或火腿煮烂,在已烂熟的瘦肉上取下一缕缕线一样的肉丝来,穿上引线(缝衣针),然后将带着肉线的针刺进已焯过的豆芽里,引线从豆芽的顶头穿到末尾,鲜美的鸡肉丝或火腿线就留在了豆芽中。
秃黄油秃黄油是在出蟹后取出蟹膏蟹黄,加上透熟的肥膘末,然后用葱、姜爆香,再用黄酒焖透,高汤调味,最后再淋上猪油和洒上胡椒粉便成。成品芬芳馥郁,美艳不可方物,可谓中华美食最高境界。
秃黄油就是为了“存蟹防饥”,过去苏州很多人家里,螃蟹多,吃不完,就将蟹膏和蟹黄取出来,加肥膘熬好,装入瓶子或罐子,在蟹季过后仍能享用到反季节的蟹味。
煠紫盖煠紫盖酥香松脆,历史上跟松鼠桂鱼、响油鳝糊、碧螺虾仁等苏帮菜一样名传四方,特别适合夏天食用。这道菜需要先把焖肉切成薄片,越薄越好,然后滚上蛋液,放到油锅里加工,这样就成了。
不知什么原因,这道百年名菜渐渐变得无人问津。苏州大部分饭店的菜谱上都找不到这道菜,几乎没人知道。
西瓜鸡西瓜鸡实质是清蒸鸡。这道曾在苏州持续风靡四五十年的名菜,因只能在夏天吃,且必须当天烹煮当天吃,不能贮存又无法携带,因此知道的人还真不那么多。
西瓜与母鸡共蒸,瓜的清香渗入鸡肉,鸡肉又能保持原有的鲜嫩。
油渣肥猪肉切成小块儿,放在烧热锅里,不一会儿,肥肉就缩啊缩地成了小小的硬块,熬出来的猪油是吃菜饭时候的最佳搭档,沥干油就剩下了金黄色的油渣儿。
油渣拌点盐是无上的美味,撒糖吃是少数人的记忆,咸豆浆加油渣、白菜汤加油渣、和荠菜一起包饺子也是好吃到不行...
白什盘白什盘,就是一盘不用任何调色的白炒什锦菜,听起来好像没什么滋味,年轻人应该没怎么听说过,不过这可是一道传统的苏州特色菜,几乎濒临失传!
用料有海参、蹄筋、虾仁、肚子、鱼片、蛋糕(蛋蒸的糕)、香菇、木耳、笋尖等,真所谓是风格纷呈、气象万千。
三虾豆腐三虾豆腐,堪称餐盘中的双面绣,小暑过后,先对一只青壳虾动一次精细外科手术,将虾脑、虾仁和虾子分别取出,分开三部分,加高汤,笋丁和猪腿肉以猪油热炒而成,虾壳也不浪费,用来煮汤。
这道菜最考苏帮火工技艺。豆腐经过特别加工,在点盐卤的时候嫩老程度要把握得精准,烧时才不失形,但是吃口又极为细嫩。
太湖船菜现在提起太湖船菜,苏州人大多只知“太湖三白”。事实上,太湖船菜起码有多只菜,道道都很注重太湖水乡风情的借用。
太湖船餐之所以兴旺,一靠原料新鲜,二靠烹饪手艺。
最早经营者是地地道道的渔民,他们沿袭了数百年来当地传统的烹饪手艺,多用活杀、活炝、清蒸、白煮等方法,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鲜嫩可口,让前来游玩的旅客可饱饕餮之福。
母油船鸭其肉质肥美鲜嫩,香味浓郁,菜的色面更是好看,酱红的鸭子,雪白的冬笋,粉红的猪肉,乌黑的香菇,碧绿的青菜,风味独特,历来深受人们的欢迎。
母游船鸭便是苏州船宴的佼佼者。整只鸭子走油后,放入香菇、冬笋、猪肉丝等辅料,浇入苏州著名的母油(选优质酱油从三伏晒制到秋天后,挑其中最好的一层"母油"),在砂锅中煨制,原汁原味,香飘十里。
鱼骨仙鹤你以为仙鹤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估计想破脑袋也猜不到是带鱼骨和鲞鱼骨吧!这些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丫鬟消磨时光的手工活,被用在菜肴装饰上确实是创举。
想来可能这门技艺在苏州失传多年,才会被突然地抬举起来。不过荷叶,鸡头米,莲藕这样的组合,再加上仙骨飘飘的仙鹤,倒有一种成仙的意境。
黑官膳黑色的饺子、粽子、花生、面条、鸡爪、寿司…所有的菜都是黑乎乎的,像是在墨汁里浸泡过一样。趣味横生的乌米文化展曾经还原了曾经失传70多年的民国官宴——黑官膳。
苏州木渎盛产乌米树,两三斤新鲜树叶才能捣出一小碗原汁。将捣出来的原汁倒入上等糯米后,需浸泡一两天,蒸出来的乌米饭才清香持久,甜糯催津。
套肠套肠是苏州吴江黎里古镇著名的小吃,有上百年的历史。从外表看,套肠和普通的白煮猪大肠没多大区别,但切开以后才能发现玄机——大肠里面套着一根根小肠。
本地人吃起来,只觉肥而不腻,口感劲道十足,味道醇香,丝毫吃不出猪下水的膻味。
这些老苏州人记忆里的老味道
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回忆
更是苏州的文化
今日话题
“你最怀念哪一道失传的苏州美食?”
截至7月18日中午12点
点赞最多的评论以及小编选出的今日最佳评论
两位可以获得精美丝巾一条!
模特:女主播熙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