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生花妙笔写梅花,花放松江处士家本

  北京荨麻疹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326.html

对影花前忆故人,

心高命蹇历风尘。

冰花冷蕊珊瑚树,

可叹清姿瘦几分。

放笔南窗费苦心,

一林春雪赠何人。

世间自古多艳客,

流水高山空负琴。

生花妙笔写梅花,

花放松江处士家。

本性孤高耐苦寒,

萧萧四壁任横斜。

老岁癫狂濡墨勤,

横涂竖抹一枝春。

愚人不觉痴心重,

洒向枯枝万点金。

不画官梅画野梅,

花开花落管他谁。

经风沐雨寻常事,

最爱霜天伴雪霏。

书斋寂寞欠东风,

心底梅花纸上生。

春夏秋冬开四季,

暮云化作晚霞红。

艺术中的梅花主题

安云鹏

“不受一番冰雪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这是广泛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一句话,意在激励有志之士,先苦后甜,才能获得成功。其实梅花多生在大江以南,虽初春开花,凌寒早放,与风雪结缘并非常见,更不用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人为意境了。然而,“踏雪寻梅”的故事却广为流传,可见梅、雪相逢实属人间美景,无怪乎文人墨客对此大做文章了。

草木本无情。然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们总会把自己的情感寄情于物、托物言志,于是,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先天下春的梅花,被尊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相传,楚襄王游于云梦,时逢梅花初放,流连忘返。宋玉近曰:“美则美矣,臣恨其生寂寞之滨,而荣此岁寒之时也。”言外之意是以梅花比喻屈原,暗讽楚王近小人远贤臣;宋代处士林逋,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佳句。他结庐西湖孤山,终身未娶,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大诗人陆游喜欢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已是脍炙人口。“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更是把他的爱梅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说到画梅,已有近年的历史,应该说萌发于唐代,发展、形成于宋代,盛行于元代,至今风行不衰。关于画梅,很难笼统概之,就画法而言,大体可分勾勒和没骨两大派系。勾勒法,最早始于唐代画于锡,所画《雪梅野雉图》就用此法,后人争相仿效;没骨法,始创于宋人释仲仁。他一生酷爱梅花,在寺内遍种梅树,每当梅花开放,必移床树下,吟咏终日。月夜见窗间疏影斜横,用笔描绘,翌日,见有月下之思。到了元朝,王冕用胭脂点梅花,使水墨梅花又发展了一步。明清以后,画梅高手不乏其人,成绩卓著者有徐青藤、陈白阳、石涛、朱耷、金农、李方膺,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人各领风骚,名重画坛。

欣赏一幅梅花作品,首先要看意境,再看功力。艺术作品绝不是标本画,能画像就行了。要有画家的情感融于画中,才能韵味无穷,既要好看,又要能使观者产生共鸣和遐想。一幅画的产生,是一个质变的升华过程。画家首先要仔细观察梅花的特点和生长规律,默记在心,再通过心灵的消化,生成自己心中的画,然后才能通过画家的笔墨功力画在纸上,这是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一幅画,不仅有画家对梅花的感性认识,也是画家的学识、修养和人品的展现。综观历代画梅高手,均为散淡、清高,有铮铮骨气之人。宋代画梅大家杨咎,字补之,首创圈花点萼法,画风野逸,善画“村梅”,宋室南渡后,耻与秦桧为伍,退隐山林。元代画家王冕,字元章,画水墨梅花自题诗句“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画家清贫一生,淡泊名利,携妻孥隐居九里山,以画自给,曰“画梅乞米”。扬州八怪中画梅当属李方膺了,他为官一任,为民作主,灾年私自开仓放赈,获罪朝廷,一身傲骨,屡遭冤案,罢官归家,两袖清风,自题《冰花雪蕊图轴》:“十日厨烟断未炊,古梅几笔便舒眉。冰花雪蕊家常饭,满肚春风总不饥。”一贫如洗的家境竟能想到普天下的百姓,“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当代大师齐白石先生善画红梅,用笔老辣、稚拙,为人刚直、倔强,曾当着反动军阀的面,画横行霸道的螃蟹,以明心志,并把“画不卖于官家”的告示贴在自家门上。一幅好画,虽然“触目横斜千万朵”,可能“赏心只有两三枝”,却是“墨点无多泪点多”。画贵有可读性,要让人感动,要让人在画前流连忘返、饿而不归,这才是作品长留人们心中的魅力所在。

版权归作者所有

长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asongcate.com/zczy/12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