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微小说难写的悼词
作者:任金艺
局长西门光因车祸不幸去世,局里为他举行追悼会。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惟有这悼词让办公室胡主任作了难。
问题出在西门局长的年龄上。他本来是年出生,为了能在官场上多干几年,就通过关系改档案,把“”改成了“”,一下子“年轻”了8岁。胡主任只好按照他的档案写了悼词。
悼词写好,去征求西门局长家属的意见。西门局长的三个儿子看完悼词,个个脸涨得通红,都说,“这样写不行,我爸爸的年龄有问题。”
“啥问题?”胡主任明知故问。
三儿子首先说:“我的同事朋友都知道我是年出生,他们都来参加追悼会。要说我爸爸是年出生,只比我大13岁,我这脸往哪搁?”
二儿子接着说:“我是年出生,如果爸爸年出生,爸爸只比我大1l岁,更不像话。”
大儿子更是哭丧着脸:“我是年出生的人,爸爸只比我大9岁,这不是骂人吗?”
除此之外,三个儿子还提出,爸爸年出生,年就初中毕业了,这也不符合常理。
胡主任一听,为难了,“这咋办?档案里的年龄都是你爸爸亲手填的。”
“改!”大儿子一拍腿,“按我爸的实际年龄,年出生。”
“不行。”胡主任说,“作为一名干部,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如果一改年龄,就等于承认你爸爸在年龄问题上弄虚作假,岂不毁了他一生英名?”
三个儿子一想,胡主任说得也是啊,爸爸一生都爱面子,总不能让他到死落个坏名声啊。
沉默了半天,二儿子说了:“要不,悼词上不提俺爸爸的年龄。”
“那更不行。”胡主任说,“常言说,盖棺定论,假若追悼会上连你爸爸的年龄都定不下来,岂不天大的笑话?”
三儿子想了想,说:“干脆,追悼会上取消念悼词这一项。”
胡主任马上否决:“不念悼词,还叫什么追悼会?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
三个儿子愁眉苦脸,一个劲儿直挠头,一时想不出好主意。
悼词的事一拖再拖,离追悼会还有半个小时,三个儿子突然跪在了胡主任面前:“胡叔,求求你了,这悼词你看着改吧,只要别让俺弟兄仨丢丑就行。”
胡主任无奈地点点头。
追悼会开始了,只听局党委书记在悼词中念道:“西门光同志,年出生,自幼聪明过人,人称神童,8岁就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的全部课程。9岁至13岁,他先后收养了3个孤儿。对此善举,西门局长一直守口如瓶,直到他不幸身亡,三个孩子才知道西门局长不是他们的亲爹……”
一个人见没见过世面,看这两点就够了来源:国馆文化(ID:guoguanwenhua)
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
没有见过大风大浪的人,
便不足以谈笑人生。
一生忠于清王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邀请被迫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到家中做客,当他热情地给小皇帝展示自己珍藏了半生的古董字画、金石玉器时,溥仪并没有太大兴趣,反而随手指了几件,告诉王国维说这些都是假货。
王国维当然不服,凭借自己的美学史学造诣,这些精挑细选的古董怎么可能是假货呢,这小皇帝都没怎么仔细看,这真伪又何以如此快辨别出来呢?于是王国维找来了同行帮忙鉴别,又去古玩店找行家套话,所得到的结果都是一致的认为自己收藏的确实是赝品。
大师对这位年纪轻轻却见识如此之广的溥仪佩服得五体投地,溥仪却说:“说我也不懂你们那些个鉴别的方法、技术,我就是看你那几件玩意和我家里的那些个不太一样罢了。”
如此霸气的回应,不得不感叹他的见识。
除此之外,溥仪的一生,褒贬不一,年少时皇族的血脉开阔了他的眼界,而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则励练了他的强大内心,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则大抵如此:见过最好的,亦承受过最坏的。
见过最好的
眼界,永远都是一项不会落后的评判标准。
作家林宛央就曾记录过自己经历的一件事:
某天她满怀期待地带着一个男友从国外带回来的香奈儿包包去上班,是真真正正的真货。本以为自己带的包包会得到同事羡慕的目光和赞美的话语,却没想到不但事与愿违,反而那个同事说了一句:“哪里淘来的A货,看起来挺有质感,介绍给我呗。”
她一下子就愣了,嗫嚅地说:“这款包是真的。”
……
生活中不乏那些为了彰显自己才识而去妄自评论他人的人,就像上文所述的那个同事,她的眼界一直停留在自己的狭隘认知中,并习以为常地以自己的标准去妄自衡量他人,这种人,永远都超越不了自己,更遑论更广阔的眼界与见识了。
承受过最坏的
褚时健简直就是一个传奇人物。
他用17年的时间将默默无闻的玉溪卷烟厂缔造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大型集团企业——红塔集团,单单税利就达到了亿元,无愧成为地方财政支柱。
当他被法院判处为无期徒刑时,很多人心里想着这个曾经风云一时的巨头终于要倒下了。
可偏偏事实超越了大家的想象,73岁的褚时健获得减刑,并保外就医,还与妻子承包荒山开始种橙子;86岁那年,他的橙子产业被称为“云南最好吃的橙子”、“中国最励志的橙子”,利润已超过六千万元,王石、王健林在他面前,都自愧不如,甘当学生。
企业家冯仑曾评价他说:“一个人跌倒再爬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从至高处落到最低谷,还能走得更远,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才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普通人也许难以做到褚时健这般成就,也不必强迫自己做到这般成就,若有可能,不妨借鉴他的那股干劲,以及他面对大风大浪时毫不畏惧的勇气。
曾有位知乎网友说:
一个真正见过大世面的人,会讲究,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见过世面的他们自然会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温和却有力量,谦卑却有内涵。
而对于此时在疲于奔命的你,真的不必急,慢慢修炼自己,开阔视野、平和地去面对逆境,生活便会自然好起来,你也终将变得更强大。
从细节看一个女人
人是有质地的,可甄别的,与世间的万物一样。但有几个细节却隐藏在几乎不被人注意的外表下面,你可以通过这样的细节看出一个女人的品质和品行,操守和德行。
事件一
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她家雇佣了一个保姆,有些年迈了,行动不很便利。
我坐在客厅里喝茶,她笑意盈盈忙前忙后,端庄秀美的身影穿梭厨房与客厅间。这是我第一次到她家里做客,也是我第一次脱离了社交场合地见她。
她陪我聊天时,不停地指挥那个老保姆干这干那,老保姆亦忙前忙后,一脸谄媚和惶恐。
临别时,战事却突然爆发——我见到了另外一种场面和另外一种刺耳的声音——只见我的朋友端坐在餐台前正凛声斥责那个老保姆。只因为她的玻璃餐台的台面上被水果弄湿,老保姆没有按她说的用牙膏去擦洗。
我终于见到了她的另一种表情,那表情好陌生好可怕。她正眼都不瞧一下那保姆,只把目光平视,看都不看面前怯懦着的那个大气都不敢出的人。她一字一顿地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还要我再告诉你吗?桌子没擦干净,再用牙膏擦三遍!擦到能照出你的影子为止!
老保姆战战兢兢从卫生间拿出一筒牙膏,却不小心刮倒了水盆,于是,水漫地面,老保姆脚下一滑,扑通摔倒。半天没爬起来。而她,却连眼皮都没动一下。一转脸,立即堆满了笑意对我。
我的心一瞬间却冷到极致——天哪,她竟会变脸!
我再也没见过她,也没再接过她打来的电话。我的内心里,已经不拿她当做朋友了。也许到现在她都不知道我为什么突然间地疏远了她。
我无意鄙薄别人的人格和处事方式,但我知道人性的低下和高贵在这样的细节上是能看得出来的。我不喜欢会“变脸”的人,如同我不喜欢拿撒谎当习惯的人。这种做人的质地上的瑕疵令我无法容忍。
事件二
同样的一件事。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质地。
那天路过国贸,是重庆路上最繁华的路段。一个乞丐跪地乞讨。是个老人,没有下肢。一寸寸地爬行。路人皆侧目,无表情。逢乞必施的我顺手掏出一块钱,扔给了那乞丐,动作娴熟。
没走几步,见对面也走来一个女人。女人衣衫华贵,妆容精致。很款。她从国贸刚买完东西出来,手里大包小包。走到乞丐面前时,她停下了脚步,想掏钱,却腾不出手来。
乞丐“善解人意”地趴在地上摆了摆手,示意女人离开。女人却突然蹲下了身体,我以为她是想近距离地训斥乞丐几句,却见她用腾不开的手和眼神示意乞丐自己动手去掏她的腰包!
乞丐的手,脏到不能再脏,黑得像刚捡完煤渣。可那个女人就那样蹲在乞丐的面前,任由那脏手去掏她贴身的腰包!乞丐掏了,是一张10元的钞票。女人站起身,急匆匆地离去。
我怔住了!彼时,我扔钱的动作使我显得很高贵,但眼前的场景,却令我惊讶。
不是施舍得钱多钱少的问题,是我看见了我灵魂深处的某种傲慢,某种偏见,某种如乞丐般的卑微。我以为我这弧度优美的一扔,是我的施舍,是我的恩赐,是我强势对弱势的怜悯。而事实上,我的浅薄和狭隘是多么地不堪一击!
女人那一蹲,蹲出了她的高贵。这样的女人,可爱之外,还有可敬。
事件三
同样的,仍有一件事令我不能释怀。
我家小保姆因嫁人离开我家后,我每周找小时工来打扫房间。市面上的价格是每小时7元钱,但我都是给的10元,若是擦玻璃或者干些重活,我就会给的更多些。还经常把一些穿过的过时的衣服鞋子帽子围巾送给她们。打成一个大包,也不细看,直接送人。
为了不伤害别人的尊严和面子,每次送的时候我都小心翼翼,生怕人家误会。
一次,大雪天,我的房门被敲开,门开处,是我用的小时工站在门外。她的脸被风吹的通红,整个人被冻得瑟瑟发抖。手里却递给我几张零碎的钞票。
原来她在回家后发现了我旧衣服里的一些零钱,怕误解骑车走了三个小时,连忙把钱送了回来。我拉她进屋想让她暖暖身子,她却不肯,还说你点点吧,别差了数额。
天,我点什么呀?我根本就早已经不记得了那点碎钱。说完她转身就走,她还要再顶风冒雪走三个小时的回程。
其实她是可以借下次来我家时还我这钱的,但她怕误解。她急于过来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少的一点钱,却让我看到了她做人的质地。
所谓细节便是,你对达官显贵和保姆乞丐持一样的心,呈一样的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拥有一颗悲悯的情怀于万事万物。你保持品行的高贵却又与高贵处平凡得一如脚下的泥土。
写至此我想起奥斯卡尔·王尔德说起过,有许多品德美好的人,如渔民,牧羊人,农夫,做工的人,尽管他们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们,才是大地的精华。
在我看来,树有树的尊严,人有人的品性,鱼有鱼的逻辑。世间万物自有其各自的行为规则和尺度。而人的质地,却并不在于是不是有外表张显出的所谓文化和所受过的教育。
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处在哪个阶层,都能从细节上甄别出某种做人的基本质地。细节,永远能折射出人性的闪光或晦暗。
版权声明
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广告时间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