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发条橘子
当我们评价一部好的电影的时候,也许它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感官上的愉悦,相反,它可能在精神上刺激我们,折磨我们,引起诸如反胃等生理上的不适感,却又欲罢不能。
譬如《发条橙》(AClockworkOrange),以及《梦之安魂曲》,就是这样的片子。
至于这部电影为什么要叫作「发条橙」,原著小说的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在原著再版时的序里说:「发条橘子本身是不存在的,但老伦敦人用它来形容奇怪的东西。它标志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机体上去。」
而马来语和印尼本地有一种猩猩就叫做叫做Orangutan,意思是「森林中的人」。英语中,「橙子」与「猩猩」相似,所以片名所暗示的则是上了发条(机械的、人造的)的人。
原著小说是在年发表的,电影则是年上映,不得不说里面的想法很超前,将未来的英国虚构虚构成为了极权主义国家,而政府通过科技手段来控制民众,使人变成organicoutside,mechanicalinside的「发条橙」。
我认为这部作品批判的根基应当从「新行为主义」说起。它是美国30-40年代流行起来,且备受当时心理学家推崇的心理学流派,它假设所有行为的产生皆是由环境中的刺激所产生的反馈,或是个体的生命史中所形塑而成的结果。因此才会出现影片中政府伙同科学家采用人格治疗改造暴力狂、强奸犯的情节。
彻底的邪恶,和通过强制权力手段改造过的没有选择的「善良」,究竟哪种更为可怕?影片一开始塑造的主人公Alex是一个未来世界中无恶不作的小混混。他和一帮手下毫无人性地入室抢劫,奸淫妇女,欺负在路边乞讨的老人,可谓令人发指。他直直地向你瞪去一双冷血的、毛骨悚然的大眼睛,其中一只还装饰着诡异的长睫毛。
很多人抱着看禁片的猎奇心态去观看这部影片,看到前40分钟Alex等人夸张邪恶的作为,就忍不住关掉了播放器。
故事的反转大概在他被抓进监狱之后,政府那他作为实验,希望通过科技手段将他改造成为一个「无害之人」。于是他的双眼被仪器撑开,被迫没日没夜地观看黄暴电影,以至于通过生理的厌恶反应将其彻底「阉割」。
有人评论,影片的核心主人公其实是那位监狱中的神父。他曾说过一段话,这孩子没有真正的选择,不是吗?这个做法很明显缺乏诚意。他不再是一个犯错者了,也不是一个能做道德选择的生灵了。
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
我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并非孟子的性善论抑或荀子的性恶论可以概括完全。道德选择权对于区分人性和兽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能够通过直观或思考之后判断何为有害公共的,何为丧心病狂而非纯粹娱乐的,是因为我们做出了道德选择。假若单单通过生理上的不适来克制作恶的想法,这和简单机制的机器人,或是巴甫洛夫学说中做实验的那只可怜的狗也没有多大区别了。
以上。
音乐/悲怆奏鸣曲by贝多芬
p.s.经过上周的坚持更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