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印度堆叠术,神像货物口味都能堆
皮肤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pf/a_5777870.html去过印度的人,恐怕都会对印度的神奇“堆叠术”印象深刻,很多人都从新闻上看过印度的阅兵式吧,那些叠罗汉般的各种队伍,一出场就技惊四座。但若你就此认为印度人只是在重要场合秀一下这杂技般的功夫,那就错了,他们几乎可以将生活中的一切都堆起来,在这方面似乎具有某种天赋。印度很多街边的小店,就是那种窄窄的小隔间,门面很小,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大都将货品往上放,堆得高高的,有的快码到天花板了,但是当你需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店主总能准确地在比人还高的货物中,找到你要的东西。所以,当你听到有人说“某间店铺很印度”的时候,那一定是指那间店的东西堆得密密麻麻。印度的一家旧书店,书本码到将店面全部遮住了,但是有人向老板询问某本书的时候,如果有,他就好像有导航一般,从一堆“书海”中将它捞出来。水果摊也一样,他们喜欢将水果往上堆放,一摞一摞的苹果、橙子、芒果,都像金字塔一样往高处堆,或许他们觉得这样的造型有特别的美感,似乎从不担心它们会滚落下来。在街头,经常可见印度女性喜欢将物品顶在头上,而不太喜欢用手拎。头上顶的可以是一大包杂物、装满水的罐子、大件的行李,还有的是几件堆起来顶着,就像在头上堆了一堆东西,然后举重若轻地穿梭于大街小巷、车站、市场。堆叠书除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用在了建筑上。印度教的很多神庙,神像都是一层一层往上布置的,比如著名的“米纳克希神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围绕着墙边一圈又一圈的彩色石雕,有动物、神像、妖魔等种种形态各异而又有趣的雕像,但是并不会显得杂乱无章,反而营造出了一种大气而神秘的美。又比如斋浦尔的“风之宫”,设计师或许是从蜂巢中获取了灵感,将一格一格的阁楼密集的“堆”在一起,居然让见到它的人眼前一亮:好特别的宫殿!印度建筑的风格就是以这样的“多层次”为典型特征,若是将其中的单个部分拆开来看,都不算很出彩,但是他们将其堆在一起,就造出了独特的“堆叠美”。或许,在印度人的理念中,有一整套特殊的整理方案,他们总是能从一堆混乱中找到它的规律和秩序,就像从一团乱糟糟的线团中将那根需要的线拉出来。可以说,印度人自成一派的“混乱整理法”,和日本人的“简洁整理法”完全是两种风格的极致。初到印度,会觉得城市都乱糟糟的,城市上空纷乱的电线,那没有交通规则的规则,人、车、牛混行常常看得人目瞪口呆,路口的信号灯只是个摆设,路面上的一切似乎可以挤得堆了起来,一团乱麻。这样的情况换做别的地方早已有人路怒症爆发了,但印度人都泰然自若,一堆车和人挤在一起,慢慢地挪动着,按着喇叭,叫嚷着,但总是能找到各自的出口。不得不佩服印度人独特的整理术,他们似乎总有一项特殊技能,看似凌乱不堪,其实很有自己的一套章法。印度堆叠整理术的集大成者,当属“达巴瓦拉(Dabbawala)”,指的是孟买一群专门从事运送和投递便当的人,在孟买的车站或者街头,会见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头戴白帽,头顶着一堆整齐码放好的圆筒便当或者包裹,快速的行走。他们每天将四面八方汇集过来的20万份便当送到各自指定的地点,这些便当上没有任何单据,甚至都没有客户填写的地址,但是这些“达巴瓦拉”们就能凭借特殊的颜色和标记,将这些盒子准确无误地送达和回收。这一数量巨大且繁杂的工作,而达巴瓦拉们则是靠着一套自己的编码系统来完成,并且出错率只有万分之一,连美国哈佛商学院都将其作为案例研究。除了这些,印度人还喜欢将口味也进行堆叠,比如闻名全球的咖喱。印度是咖喱的鼻祖,能创造出这么浓烈复杂的口味,也只有印度人了。在印度大大小小的餐馆里,不管点什么,似乎都有咖喱的影子,印度菜的神奇之处就是多种多样的调料调在一起,将其综合出一种极其丰富的口感,能把那么多种味道“堆”成一味,确实极富创意。在城市的街头,最令人惊讶的堆叠术“真人表演”,就是那些黄绿相间的“嘟嘟车”了,它们和东南亚的类似,都是可以共享的,所以会一辆车上同时坐上几个人。嘟嘟车的后面,车厢里是两条平行的长椅,乘客们上车后,面对面而坐,在某些出行高峰时段,司机也乘此想多赚一点,原本正常只乘坐4、5个人的嘟嘟车,长条凳上会再挤两个人,中间又蹲两个,后面又有两人拉着保险杠贴在车上,甚至有时车顶也会有人,一路上嘟嘟着颠簸而去。想起了有句话说的,时间就像那什么,挤挤总会有的,套用到印度人身上,我想,则就是:别说没有空间,挤挤总会有的。
|